????????近日,《生命時報》刊文提出,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發布報告稱,預計到2017年,移動醫療市場的發展將帶來230億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詢的數據則顯示,到2017年底,中國的移動醫療市場規模也將突破百億元。雖然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被視為下一座“金礦”,但因體系的復雜性,商業模式并不容易“落地”。不過,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有數種能盈利的移動醫療模式,相信其在不久的將來其在國內也會迎來真正意義的飛速發展。
????????文章指出,目前國際上主要的盈利模式為:1.為醫生提供手機臨床信息;2.為企業提供遠程醫療服務;3.導醫服務提供健康咨詢;4.醫院聯網,網上診病、開藥;5.利用手機客戶端管理慢病;6.可穿戴醫療,實現監測和數據采集;7.健康大數據等。這些模式分別從信息化平臺的整體建設、節約時間的重病及健康管理平臺、信息交互技術共享等方面使移動醫療企業獲得了優異的盈利與持續發展,并為各家相關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及思路。
????????近年來,在我部招標項目中醫院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的比例逐年提升,也體現了移動醫療的發展趨勢。僅2014年一年,我部就受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如東疾控中心、海安縣人民醫院、海安縣中醫院、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泰州市人民醫院等數十家醫院委托,進行了PACS、LIS、HIS等包括軟件硬件數據中心升級等各類信息系統的招標。信息系統近幾年已然在醫院日常工作管理中得到了普及。從門診叫號,到診斷開藥,信息網絡的鋪設為醫生患者提供了詳盡的數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也為日后移動醫療基于大數據服務市場的分析與數據匹配進行的社會互動關系提供了基礎。
????????然而該文同時也指出,雖然發展火爆,但國內多數的移動醫療企業仍然處于用戶積累的初級階段,比如現在比較熱的消費型醫療概念設備,大多集中于某些簡單數據的監測與記錄上,缺乏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互動性較差。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數移動醫療企業均未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不論是慢性病的管理還是為客戶提供遠程醫療,所有數據的最終接收端應為醫生。但由于我國公立醫院醫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醫生很難通過這些移動醫療為客戶提供詳細充足的專業建議。此外,移動技術在應用中還存在許多挑戰,比如移動應用少、技術限制、安全性、預算等,這些因素讓國內移動醫療最終實現盈利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招標一部